
一生一次的體驗:澳洲、加拿大打工度假、加拿大半年遊學
Covid19前幾年(2016-2018)算是打工度假的高峰期,那時剛從加拿大打工度假回來,身旁有念頭想去的都會跑來問說值不值得?去了怎麼樣?怎麼找工作?等等。一直到2025年,還是會有許多人在問我說打工度假好嗎?可不可以存到錢?要帶多少錢去才夠?
除了打工度假外也越來越多人在分享短期遊學(或是短期的語言學校),那也剛好我和S先生不論是打工度假、遊學、甚至換宿都有經歷過,所以用我們的角度來聊聊。

打工度假是浪費時間還是體驗人生?
關於打工度假好不好這件事情在網路上一直都是正反兩面,多半不贊同的原因多跟職涯發展有相關,持正面看法的則是人生短暫想要去體驗看看,其實兩者都沒有錯,則是看切入面是以哪個目的為基準。
我跟S先生是在澳洲打工度假時認識的、之後澳打的旅程我們一直在一起到現在(第18年),隔幾年後我們又決定再出發去加拿大打工度假,這次又再多延伸了半年的遊學體驗。
在澳打階段完全沒有任何目標,憑的是一個"感覺":感覺很有趣、感覺很好玩,當時資訊還沒有像現在這麼多、更不用說社群媒體了,找工作完全靠自己,硬著頭皮翻報紙用破英文打電話,然後慢慢認識新朋友,才慢慢生存下來。
加打階段則不一樣,我們目標很明確-學英文,因此挑了一個台灣人比較不會去的國家,也希望多跟外國人互動,甚至到最後想去遊學,都是加打時期所造就,還養成了我們每天看英文的習慣直到今天。
所以打工度假值得嗎?已體驗人生角度來看,非常超值,但適不適合還是要看每個人的個性、想法而定,如果沒想法,那就去吧?反正不適應再回來就好,也說不定去了碰到了沒想過的事情,又會產生新的人生目標也說不定?
用賺錢的角度,還真的不推薦,要有一個體認,打工度假顧名思義是打工+度假,讓你能夠有機會在當地生活下去,所以能賺的錢其實在當地來說就是足夠生活、正常情況下不會讓你致富或變有超級有錢,當然若本身有相關專業技能,而是想透過WH在當地試水溫,那麼就會是很好的跳板,我就曾遇過按摩師因為工作簽難取得的關係,初期用打工度假先工作兩年,在這段期間內找到願意幫忙申請正式工作簽的雇主,現在也還留在當地、更順利變成當地公民。

但相反的,若只為了賺錢而去做勞力的工作(農場、工場、清潔等),一開始的體驗絕對是非常好玩、有趣,不過久了一定會疲勞、失去當初體驗的熱誠,任何事情想清楚就沒問題,但若僅僅是為了短期的金錢、對後續發展真的會比較容易受限。
不過我一直相信,路都是人走出來的、生活也是個人在過,想要甚麼樣的人生該由自己來決定,我們身邊就真的有朋友一直WH到現在也過得很快樂,因此,對我來說,打工度假提供了一條不一樣的路、而這條路讓很多沒能力出國念書的人,多了一些機會去體驗、去探索,也意味著透過這段GAP YEAR有可能改變很多事。

英文不好要怎麼找工作?做就對了,別讓未發生的煩惱困住自己
這也是好多人問我的問題,英文不好工作好找嗎?當然不好找、但不會找不到,不論是澳洲和加拿大的華人比想像的還多很多,有很多工作是可以不用說英文的,不過如果你只是想在華人餐廳打工,那在台灣就好,真的不用特定坐飛機到人生地不熟的國度。
以我自己為例,2008年前往澳洲的時候,我的英文程度大概就是碰到人只敢講Hi、連去超市買東西都會怕,第一個禮拜壓力大到每天打國際電話回家哭,那時剛畢業、0工作經驗,完全像無頭蒼蠅沒有方向,也是長這麼大體驗到原來要活下去真的不容易,最後是找到有免費學英文的教會、一步步慢慢認識新朋友、交換資訊然後慢慢生存下來。
所以英文不好要怎麼找工作,很簡單:靠自己或靠朋友,靠自己克服恐懼、靠朋友找到工作,但第一步:別讓未發生的困境困住自己。

打工度假獲得了什麼?改變了甚麼?
要看去的目的而定,以我自己來說,一開始去澳洲時沒有目標、只想體驗,所以在那一年拚盡了全力去努力,並做過很多在台灣做不到的事情,像是睡車站、採櫻桃、住車屋、送一台真的車給朋友等等,收穫了很多的故事到過很多地方,這點對當時的自己來說是滿足的。
加拿大則是目標很明確:學英文+賺錢,想利用在加拿大工作賺的錢讓自己有機會能夠去念書、並把語言學習好,於是一年後我們存了約130萬台幣、發現還是不夠念書,只好退而求其次去遊學,一直持續學習英文直到現在,改變了我們學英文的習慣。
所以對我來說,獲得甚麼=當初訂下的目標,再舉娜妹的例子,她去日本打工度假就設定好目標如下:
- 找工作要找幾乎沒有台灣人的地方
- 要交到日本朋友
- 要能完全融入當地生活(當地出租房子)
- 生活上盡量講日文(就算遇到會中文的也一樣)
- 每週關於在日本的生活(文中也要有日文)
- 在享受在日本的四季
- 要看到當地人都去什麼地方,當地季節有什麼活動
那一年的體驗裡幾乎都達成,也獲得了日本朋友、甚至日本朋友在他結婚時還特地飛過來台灣,這對她來說是沒去打工度假會非常難成真的事情。
因此,打工度假想獲得甚麼或改變甚麼,完全取決於自己:想體驗、想玩,沒問題,有一整年的時間讓你拼命玩耍;想要英文進步?當然可以,環境決定一切;想交外國朋友,這還不簡單,青年旅館走一遭,世界各國背包客等著你認識。
「過自己想要的生活」,是打工渡假很重要的一件事,也是學會自己對自己負責很重要的一個關鍵點。

遊學?語言學校!?去了英文就會變好?
再來談談遊學吧,花半年時間去念語言學校,英文到底會不會變好?我的答案是肯定的,甚至可以說遊學,對我來講是最不後悔的一件事,但同時我也體驗到一個心得:環境雖然重要,最重要的還是在自己身上。
為甚麼我會這樣說呢?畢竟語言是漸進式、非一蹴可機,小寶寶學講話都要經過模仿的階段,若抱持著去1-3個月就會變到頂呱呱,真的不可能,我們就曾碰過上了一年語言學校的韓國弟弟,仍然拒絕開口,導致上了一年的課,話卻說不上半句。
所以把去遊學=英文會大幅度進步這個觀念先暫停,自己沒努力即便環境對了,還是發揮不出應有的效果,我認識的台灣人也有許多人沒出國,但英文一樣超級頂尖、說的超溜。

玩樂中學習:邊玩邊說
對我而言遊學最大好處是瀰漫著一股"玩樂中學習"的氣氛,你會遇到來自世界各國不同年齡層的同學、會一起參與許多活動、也會一起出去玩,而這當中都需要溝通與交流,大家的共同語言就是英文,所以會讓你自然而然就想說、也想努力說。
我們遇過巴西來的爸爸,55歲,在轉換跑道的階段,想要自己學好英文,所以來遊學三個月;也遇過家裡不愁吃穿的越南人,每天提著最新包款、喝著星巴克開開心心的來上課;還遇到立志要嫁給加拿大人留在日本的日本人(最後真的成功了),而跟大家相處、溝通雖然跟小朋友一樣講的句子不完整、單字不多,但是在交朋友前提下每個人都很努力。
對我來說,這半年的遊學影響很深,除了英文架構是在這階段重頭開始學習之外、也讓我用更正確的方法持續學習英文,舉多益成績來說好了,從原本大約300多分,到現在完全不準備直接去裸考平均都能有750以上的成績,不是最頂尖但已經是巨大進步,甚至現在在旅行途中用英文溝通也不成問題、連吵架都可以,這對以前的我來說是想都不敢想像的事情。

遊學聽起來很有趣?每個人都適合嗎?
英文程度好的人,還真的不那麼適合,因為會去遊學或者是語言學校的人,英文都在同一個水位,所以除了課堂上老師的糾正和糾錯外,大多時候所有人都是用有限的單字或句子去拼湊出來,所以在最一開始的互動過程中也只能聊一些比較淺層的話題。
我們就曾遇過一對英文非常好的姊弟,在每一堂課都非常努力發表自己想法,但也正是他們英文太好,導致其他人只能乾坐著聽他們講,所以最後他們互動的對象反而是老師、而不是我們這些同學。
所以我自己會覺得:把短期遊學當作是快樂學英文的一個起點會更適合,先接受、喜歡,之後還是要持續持之以恆,那就能發揮遊學最大的效應了。
但若把遊學當作一個英文速成補習班,那麼可能要先做好沒效果的打算。

打工度假v.s 遊學,哪個比較好?
沒有標準答案,但怕沒收入的推薦用打工度假先體驗、想要純粹學語言的,那麼直接去遊學會更好,因為打工度假會是人生當中很珍貴的一段時光,遊學則很有可能是影響英文學習的關鍵,或者也可以跟我們一樣,兩者都去試看看,我們遇過很多日本人,都是先遊學半年然後接打工渡假,也順便熟悉一下當地,再決定後續打工度假的路要怎麼走。
人生的路很多種,每一個決定都不會白走、每一個決定也是當下最好的決定,若是真的對未來很徬徨、那很推薦用不同的方式去體驗看看,雖然不一定會對未來有答案,但至少會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留下非常精彩且有趣的回憶。